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的有关规定,经审议,我局拟对《**油田川渝地区潼深18井试采工程(一期)环境影响报告书》作出批复决定。为保证此次审议工作的严肃性和公正性,现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基本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5年4月14日—2025年4月18日(共5个工作日)。
电 话:0826-****066
地 址:****政策法规科
听证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5个工作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对以下拟作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复决定要求听证。
拟批准的建设项目
序 号 | 项目 名称 | 建设 地点 | 建设 单位 |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 项目 概况 |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
1 | **油田川渝地区潼深18井试采工程(一期) | **市**县 | ******公司 | **海****公司 | 拟建项目利旧钻井工程临时占地1.7355公顷,新增临时用地1.6310公顷,总面积为3.3665公顷;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进场道路、临时生活、办公用房各1处、勘查作业及其辅助工程(应急污水池、放空燃烧区、公辅区等)、表土剥离堆放场,材料堆场等。公辅区包含集气装置区(布置于站区西北侧,主要设置有水套炉撬1套、分离计量1套、燃料气罐1套、污水罐撬1套等)、工艺装置区(布置于站区东南侧,主要设置有含脱硫、脱水脱汞、液化、硫黄回收、冷剂储存区)等。井口气设计处理规模20万方/天,天然气液化设计规模15万方/天。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其中环保投资127万元。 | 一、施工期环境影响及环境保护措施 (一)大气。为减小项目施工期扬尘的产生,主要拟采取以下措施:①围栏围挡:施工现场周边应设置符合要求的防尘围档。评价要求施工进场后应沿厂界修建2m高的围墙,可控制扬尘扩散。②土石方工程防尘:根据《**油田川渝地区潼深18井试采天然气净化及综合利用工程(一期)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临时堆表土场位于项目区西侧钻前已硬化场地内。在土的开挖、运输和填筑等施工过程中,遇到干燥、易起尘的土石方工程作业时,应辅以洒水降尘,尽量缩短起尘操作时间。遇到四级或四级以上大风天气,应停止土方作业,同时作业处覆以防尘网。③建筑材料防尘:对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水泥、石灰、砂石、涂料等易产生扬尘的建筑材料应密闭存储,设置围挡同时采用防尘布覆盖。④建筑垃圾的防尘: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建筑垃圾,应及时清运。若在工地内堆置超过一周的,应采取覆盖防尘布、防尘网,定期喷洒扬尘抑制剂、定期喷水压尘等防治措施,以防治风蚀起尘及水蚀迁移。⑤设置洗车平台:施工期间,应在物料、渣土、垃圾运输车辆的出口内侧设置洗车平台,车辆驶离工地前,应在洗车平台清晰轮胎及车身,不得带泥上路。洗车平台四周应防溢座,废水导疏渠、废水收集池、沉砂池及其它防治设施,收集洗车、施工以及降水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泥浆。工地出口处铺装道路上可见粘带泥土不得超过10米,并应及时清扫冲洗。⑥运输道路防尘:进出工地的物料、渣土、垃圾运输车辆,应尽可能采用密闭车斗,并保证物料不遗撒外漏。若无密闭车斗,物料、垃圾、渣土的装载高度不得超过车辆槽帮上沿,车斗应用布遮盖严实。盖布边缘至少要遮住槽帮上沿以下15厘米,保证物料、渣土、垃圾等不露出。车辆应按照批准的路线和时间进行物料、渣土、垃圾的运输。⑦施工道路防尘:施工期间,施工工地内及工地出****车行道路,应铺设钢板或水泥混凝土,并辅以洒水、喷洒扬尘剂;⑧定时清扫现场。在施工场地清理阶段,做到先洒水,后清扫,防止扬尘产生。必须配齐保洁人员。项目施工场地配备专职的保洁人员负责施工现场卫生管理工作。⑨不准现场焚烧废弃物。项目生活垃圾由市政环卫清运系统清运,建筑垃圾统一运输到当地指定的建筑垃圾堆放场地。所有垃圾分类存放,统一清运,不得在现场焚烧。在施工期,本项目应严格执行《**省灰霾污染防治实施方案》中的相关规定:严格控制建设施工扬尘,组织制定、完善和严格执行建设施工管理制度,全面推行现场标准化管理,工地做到“六必须”(必须围档作业、必须硬化道路、必须设置冲洗设施、必须及时洒水作业、必须落实保洁人员、必须定时清扫施工现场)、“六不准”(不准车辆带泥出门、不准运渣车辆冒顶装载、不准高空抛撒建筑垃圾、不准现场搅拌混凝土、不准场地积水、不准现场焚烧废弃物)。要加强对建设工地的监督检查,督促责任单位落实降尘、压尘和抑尘措施。 (二)废水。项目施工废水经沉淀后循环使用,生活污水经旱厕收集处理后用于耕地施肥。因此,本项目施工期废水均可妥善处理,不直接外排,不会对地表水环境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 (三)噪声。项目施工噪声不可避免会对周围声环境质量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项目在白天施工,通过采取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合理布局施工现场等措施后,可以减小施工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总体而言,施工期噪声影响是暂时的,并随着施工期的结束而消失。 (四)固体废弃物。项目基建施工期开挖的土石方一般用于低洼地段借土回填,可基本做到挖填平衡,无弃方量产生;施工人员每日产生的生活垃圾应经过袋装收集后,委托当地环卫部门统一清运处理;建筑垃圾首先进行分类收集和处理,可回收部****收购站处理,不能回收的建筑垃圾****公司****政府部门指定的建筑垃圾堆放场所。因而本项目固体废物去向明确,不会对环境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 二、营运期环境影响及环境保护措施 (一)废气。正常工况下,项目运营期生产废气主要为水套炉燃烧废气、放空火炬燃烧废气、硫回收单元臭气。本项目水套炉采用本项目净化后的天然气,属于清洁能源;水套炉采用低氮燃烧技术,燃烧后的废气通过8m排气筒排放,废气浓度满足《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3271-2014)中表2**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的要求。硫回收单元臭气主要为硫膏暂存过程中散发的含硫化合物气味,无组织排放,硫回收装置布置在远离居民一侧,不会对周边居民产生较大影响。场站内阀组等设备逸散的无组织废气,通过制**常巡视工作制度,定期检测、及时修复,确保设施的稳定运行,防止或减少跑、冒、滴、漏现象。采取以上有效措施后,拟建项目的挥发性有机废气(以非甲烷总烃计)无组织逸散量较小,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非正常工况下,备用燃气发电机采用本项目净化后的天然气,属于清洁能源;备用发电机组运行时间短,采用低氮燃烧技术,燃烧后尾气通过20m高排气筒排放,废气浓度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二级标准浓度限值。非正常工况下,柴油发电机作为备用电源,使用柴油作为燃料,其运行时间短,污染物产生量少,污染物排放均可达到《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二级排放标准。 (二)废水。本项目产生的废水有气田水(包括分离计量单元分离产生的原料气水、脱水单元分子筛脱水产生的冷凝液、放空管道泄压降温产生的导淋水)、放空分离液、脱盐浓水、生活污水。生产废水为气田水、脱盐浓水及放空分离液。所有生产废水均储存于气田水污水罐中,****管理局有限公司拉运至**6井回注站回注。生活污水经旱厕收集处理后,用于周边耕地施肥,不外排。因此,本项目废水不会对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三)噪声。站场运行期的噪声主要来源于各种撬装设备、泵、压缩机、发电机、风机、冷却塔、导热油炉、放空系统等。根据预测结果,正常状况下,项目设备噪声在采取降噪措施,经距离衰减后,项目厂界昼间、夜间噪声贡献值均能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2类标准;敏感点处噪声叠加本底值后满足2类声环境功能区标准限值。事故放空时,会对周围农户产生一定的影响。本项目事故放空几率较少,采取的噪声防治措施为:加强设备管理,尽量减少火炬事故放空的几率,从源头上进行控制;检修放空时通过控制气体流速等措施来减少噪声污染;同时建设单位应做好与周边农户的沟通工作,在进行放空前通过张贴通知或者广播通知告知周围农户,让农户事先有心理准备,取得谅解,预防因放空噪声而引起的不良环境纠纷。通过采取以上的方式措施,放空产生的噪声对农户影响较小。 (四)固体废物。项目试采期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硫膏、废瓷球、废活性炭、废分子筛、废润滑油、废机油、废油桶、含油擦拭物、生活垃圾等。硫膏暂存于硫膏堆存区,定期运至宣****公司进行综合利用;废瓷球由厂家更换后回收;废滤料、生活垃圾交由环卫部门统一集中处理;废活性炭、废分子筛、脱汞剂、废润滑油、废机油、废油桶、含油擦拭物分类收集后暂存于危废暂存间,定期交由有资质单位处置。 (五)地下水及土壤。本项目地下水与土壤污染防治措施和对策,应坚持“源头控制、分区防治、污染监控、应急响应”的原则。本项目拟采取分区防渗防治措施。非正常状况发生后,污水储罐出现短时渗漏时,各污染物未出现超标现象,未出厂界;为避免长期对地下水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故严防污水储罐废水的泄漏。环评要求本项目在试采过程中,于项目下游布设地下水水质监测井,定期对地下水水质进行监测,如发现水质异常,立刻采取有效措施切断污染源并阻止污染羽的扩散迁移,避免对项目下游地下水造成污染。 (六)环境风险。为了预防环境风险,本项目在设计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事故预防、事故预警、事故应急处置等措施,主要包括①滤液罐、硫膏暂存区、压滤区、事故应急池、集液池、危废贮存点等进行重点防渗;②本项目设计2座有效容积为420立方米的消防水箱,配备消防泵房。事故污水收集池1个,位于厂区**与**的交界处,容积1000立方米,集液池1个,位于在LNG充装区,容积60立方米,用于收集事故废水,配套切换阀、泵等设备。③气液分离区设置可燃(甲烷、乙烷等)、有毒气体报警系统、泄漏报警系统;试采回收单元主要生产单元(计量过滤单元、脱酸单元、脱水单元等),冷剂配比、压缩系统,装车区等设置可燃(甲烷、乙烷、丙烷、乙烯等)、有毒气体报警系统、泄漏报警系统。④厂区设置视频监控系统;⑤配备足够数量的灭火器材;⑥编制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定期对职工进行风险防范的培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