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记录中华民族抗击自然灾害的集体记忆,弘扬守望相助、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5●12****现面向全社会长期公开征集 2008年“5●12”**特大地震及此后其他重大自然灾害相关见证物。具体事项公告如下:
一、征集目的
1.完善灾害历史档案,留存抗灾救灾、抗灾重建及防灾减灾的珍贵实物见证。
2.弘扬“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救灾精神,为防灾教育、科研科普提供真实史料。
3.构建自然灾害记忆共同体,展现中国力量与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二、征集范围
(一)“5●12”**特大地震专题
5●12**特大地震灾情、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发展**等见证物,包括但不限于:
1.地震及救援见证物
实物类:救灾工具(如救援器械、医疗用品)、灾区群众生活用品(破损衣物、临时生活器具)、志愿者标识物(袖章、旗帜)、纪念章、证书等。
文献类:救援日志、手写日记、信件、政府通告、媒体报道原件、地图、图纸等。
影像类:地震发生瞬间、救援过程、灾区场景的原始照片、视频(含手机录像、新闻素材)等。
2.灾后重建、发展**见证物
实物类:重建规划图纸、援建项目纪念物、重建代表性物品。
文献类:重建政策文件、感恩信件、对口援建单位档案等。
影像类:记录重建过程、新家园面貌的影像资料。
3.精神文化类
抗震救灾主题艺术作品(绘画、雕塑、诗歌、音乐手稿等)。
社会各界捐赠物资的标识、标语、横幅等。
记录幸存者故事、志愿者经历的访谈录音、视频等口述史料。
(二)其他重大自然灾害见证物(2008年至今)
包括但不限于:
1.实物类
救灾工具:救援器械、医疗设备、应急物资包装等。
受灾实物:损毁的建筑物构件、受灾群众临时生活用品(如应急帐篷标识、救灾棉被)。
纪念物:抗灾勋章、纪念章、感谢信、横幅标语等。
示例:
2021年**特大暴雨中的“救命地铁站”指示牌、救援舟艇;
2022年**地震灾区群众手写的感恩标语;
2023年京津****救援队队服、日志。
2.文献影像类
政府抗灾部署文件、救灾日志、媒体报道原件。
记录灾害发生、救援及重建过程的照片、视频(含手机影像、航拍素材)。
反映社会互助的民间档案(如网络募捐截图打印件、物资接收清单)。
3.精神文化类
抗灾主题艺术作品(绘画、雕塑、诗歌、纪录片)。
体现科技抗灾的实物模型(如北斗定位设备、无人机残骸)。
国际救援队携带的器械、队旗及**文件。
三、征集要求
1.见证物需真实反映灾害事件背景,来源合法、权属清晰。
2.实物类需保存基本形态,文献影像类内容完整可辨识。
3.提供者需附简要说明(时间、地点、事件背景),并签署《权属声明》。
四、征集方式
我馆对不存在法律纠纷及争议、来源真实可靠的藏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征集。
(一)无偿捐赠
对无偿捐赠的文物,经专家鉴定,符合馆藏标准、征集范围内的,作入馆登记并颁发收藏证书。
(二)移交
有关单位或集体有相关文献实物资料,可移交我馆收藏保管。
(三)口述采集:面向亲历者、救援人员征集口述影像,留存鲜活历史记忆。
五、征集时间
自公布之日起,长期有效。
六、联系方式
杨志华:135****4143
地址:**省北川****纪念馆南街02号5●12****(杨志华收)
邮编:622750
邮箱:****@qq.com
每一件见证物都是穿越灾难的**,每一次捐赠都是对生命的致敬!
让我们共同传递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5●12****
2025年2月26日
附:案例参考
汶****救援队使用的统一****救援队背心)
2020年**洪灾中“人墙筑堤”的沙袋残片
2024年**山火扑救中的消防员头盔(带灼烧痕迹)
民间自发救灾的电子档案(如网络救援群聊天记录公证文件)